俞晓谈音响
整理 嘉煌
俞晓
中国录音师协会音视频顾问、
中国音视频工程专业委员会专家、
浙江省舞台音响学会副会长、
政府采购音视频咨询专家
俞晓是我国成就斐然的知名音响专家。近日,记者采访了俞晓老师,请他就我国音响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俞晓老师愉快接受了采访,并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境界开扩,目光高远,思想深邃,看问题入木三分,常常寥寥数语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
往事
沙龙:俞老师,能否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
俞晓:我现在供职于中国电信,早些年在文工团和艺术团工作过。
我小时候喜欢摆弄电子设备,自己学着拆拆装装。1982年开始接触音响。1983年10月去了部队,经过新兵训练,1984年正式当兵,在部队的文工团。
部队的设备缺乏,条件艰苦。我学习电子管,功放只有八十瓦,前期真音器,用线扭的,外面有一个电源。那时候通讯都是使用电子管,电子管软化之后我们就去找通讯处要,坏了自己维修。
沙龙:您转业之后呢?
1989年我从部队转业。原本是打算进中央电视台的,后来由于一些缘故先到其他地方工作了两年。1992年到浙江邮电艺术团,在那里做音响师。周迅以前就在这个团,我们在一起共事了两年多。之后艺术团解散了,我就去了中国电信,主要从事设备管理。音响现在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把它丢掉,因为我很喜欢这个。
沙龙:当时的条件也很艰苦。
俞晓:当时国家还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方面还没有完全开放,设备很缺乏。开会使用电源话筒,一个播音机,一个放大器,甚至还要两个桌子合用一个话筒。1988年我才用上了全套的EV设备,当时我还在部队,是部队配发的。现在发展快,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发展很快。
沙龙:您在部队第一次接触到了EV?
俞晓:第一次接触的进口音箱是EV,那是1988年。1990年杭州有了浙江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卡拉OK,是香港人投资,我帮他们设计的。那时候小包房是180元一小时,中包房是230元,大包房350元。
当时还有这么一个情况,进艺术团之前,我帮杭州演出公司担了很多大型商务演出,跟国内一线歌手比如刘欢、毛阿敏等有过合作。赵本山最早跟刘晓庆搭档演小品,当时也合作过。1992年我就到了浙江邮电艺术团。后来也做一些大型演唱会,包括田震的演唱会以及当时最流行的“小燕子”赵薇的演唱会,那是1994年前后。
当时经历了一场假唱风波。
沙龙:假唱风波跟调音师很有关系吧?
俞晓:对,我当时是负责调音的,这场风波的确让人头痛。磁带的清晰度是不能跟一个话筒的清晰度相比的,话筒的动态很大,磁带是经过压缩的。并不是说声音没有送出去,现场效果还是很好的。有动态范围,而且清晰度很高。只是当时因口型引起了一场风波。
沙龙:像这类事件对音响师有没有危害?
俞晓:对音响师个人来说,没有太大危害。音响师是服从统一安排,为现场音响服务的。如果不采纳音响师的意见,发生冲突的话演出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其实这些假唱事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很多不是专业歌手。
沙龙:就是专业歌手也有状态不佳或者生病的时候,但是为了保证演出的水准不得已而为之。
俞晓:我觉得,观众看待偶像不能理想化,而应当人性化。观众是追求偶像而来,偶像首先是普通人,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有巅峰和低谷的时候。每个人的情绪心境、身体状况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观众应该给予充分理解。国外在这方面是比较理性,比较人性化的,国内一些人则比较片面,要求偶像在台上必须是形象光辉,完美无缺。就拿运动员来说,拿了冠军之后就必须一直保持在冠军的水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刘翔拿了第一个冠军之后,再要求他以后每次都拿冠军也是不可能的。
关于评比
沙龙:俞老师经历过很多评比。过去的评比、现在的评比以及您理想中的评比分别是什么样的?现在的评比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俞晓:我认为今年的很多评比,视听方法很正面,很好。评比并不是为了排名次,而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提升技术水平。你做好了,别人就会来追赶你,已经做好了的会向更好的方向提升。这样中国音响产业就会有发展和进步。
关于评比,我有个想法:第一,固定模式,大家保持一致;第二,盲听的环节设立加分项,有些项目可以有附加分,这样大家都会挖空心思去想办法得到这个附加分。
这次广州展会的现场评比是很好的。按我个人的理解,扬声器与功率、灵敏度是有关的,这涉及到效率和声压级。所以要细分,首先分小型演出和大型演出,也可以是8寸和10寸、或者10寸和15寸等等,或者单独分开,这样可能更贴切一点。8寸跟8寸的比、10寸跟10寸的比。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扬声器是按照频率响应以及声压级来算的,按照国家标准,有一定的频响就可以了。喇叭根据不同的特性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比较难的。我觉得比较好的,比如说10寸跟8寸、12寸跟15寸一起评比,这样相对来说好一点。特别是从声压级来说,越大的扬声器声压级越大。
现在的测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信号源是统一的,这样就要求扬声器有一种是最好的。这个扬声器正好在这个功放状态下既能达到这个声压,又能发挥得最好,因为它的功率正好能满足功率输出的要求、声压级的要求。但是如果输出功率、声压级比它高了,是不是要相应地减少声音?声音的减少对它来说会吃亏一点。扬声器的动态方面可能就出不来了,因为功放的信号减弱了。所以说这个也是比较难的。一般的评比环境在85分贝左右,效果相对来说会好一点。还有一个是距离要确定,每种线阵很多角度不一样、投射距离不一样,差异也是蛮大的。投射角度和距离是有关系的。
并不是所有的频率都是线阵的,在场地足够的情况下,一些频率能够作为阵列的线阵列。有时这跟近场远场也有关系,近场也就是临界点,临界点内就是线阵源。超过近场的我们称之为远场,特定距离内每增加一个距离是减三个分贝,超过这个临界点衰减就很快了,还是按照点声源的反馈。
线阵列
沙龙:现在有很多国产的线阵列,但是很多人感觉国产的跟进口的没法比,那么问题是出在哪里呢?也希望俞老师给国内厂家一些好的建议。
俞晓: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看这个单元采用国产单元还是进口单元。国外那些好的单元,都被一些好的厂家拿走了,一般厂家是买不到的,只能买到差的单元。单元关系到线阵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线阵要保持一致性声音才会好听,不一致的话声音就会有问题。
箱体除了厚度,还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原理。我们以前做过实验,进口原装的扬声器,我们拿一模一样的材料按照它那样去做,把原有的单元装到一模一样的箱体里面,但做不出那种声音。这个问题出在哪儿?一个是木料的材质问题,另一个是生产工艺问题,一个环节的疏忽就会产生很大问题。最简单的,比如说建筑声学,有的设计非常好,但是到施工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施工期间有没有严格按照材料和工艺标准去做。所以很多线阵设计的时候没有问题,做出来却失败了,就是这个道理。
回到音响上也是这个道理。刷一层油漆和两层油漆是完全不一样的,用什么胶水,哪些地方需要加强,这些是非常有讲究的。胶水直接关系到箱体的硬度,所以说材料是很重要的。再一个就是国产的分频器上选的材料对不对路。有些用处理器的相对来说好一点,会把一些功率补回来,毕竟电子元件会损耗一些功率。其实也是影响效率的。第二个,电子分频可以把整个衔接做得更干净点,它的频率是可选的。无源分频增加一倍的话就要增加一倍的材料成本,功率损耗加倍,产生不稳定现象,因为功率大的时候容易发热。
第二,号筒。号筒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也要符合物理原理。
号筒按理说应该跟箱体的设计是一体化的。考虑箱体设计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号筒的角度多大、相位塞怎么安装等一系列问题。号筒首先是材料问题,其次是角度问题。产品能不能做出设计的角度,这是关键。
第二,箱体设计。我用过很多国外的箱体,某些国外品牌的箱体有五厘米的厚度,它的板材非常好,单元却很平常。国外有很多专门生产单元的厂家,采购商采购时要先让它们PK,比如说带一百个单元回来经过比较后留下较好的一些。
沙龙:中国厂家能不能买到这些进口单元?
俞晓:不会卖给我们。好的单元都被他们的一些长期合作伙伴拿走了。中国真正去研究这种声学物理的人又特别少,实验室也非常少,这是我们的薄弱环节。线阵列的关键,中频这块问题最大。
沙龙:那假如说我们的厂家把外国专家请过来,用我们的材料,他们的工艺,做出来的箱体会不会一样?
俞晓:不一样。因为材料不一样,共振频率不一样,共振腔会发生变化,所以发出来的声音就不一样。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设计箱体,材料和工艺要同时进步。
沙龙: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俞晓: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里面的导线,溶化的焊接丝,焊锡的导电系数,焊接的工艺,还有插座等。导电系数可不可靠,喇叭线固定的时候够不够紧固,这些都是音箱箱体设计上的问题。
箱体能够设计好,能够做到最佳程度,这是第一步。第二步,配功放,功放的主力系数高不高,功放的真实功率是多少,这些都很重要。
从处理器到功放到音响,是一个放大系统。不仅是一个扬声器,特定的扬声器用不同的功放去推,音色都不一样。前期放大期,各有各的电路。选用的材料不一样,采用的原理也不一样。好的厂家应该是能推荐指定的一些功放、扬声器,这才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但是现在国内的厂家还做不到,有的厂家是用的自己的品牌,但不一定是自己做的产品。
还有就是处理器的问题,用了处理器之后声压可能就成倍增加了,不用处理器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扬声器·处理器·课件
沙龙:处理器是弥补扬声器的不足?
俞晓:对,处理器是弥补扬声器的不足,它是很有讲究的。处理器是可以转换的,一般人比较容易忽视。好的处理器看它的量化精度就可以,量化精度越高,动态范围可以做得越大。量化精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沙龙:那进口的高质量扬声器用不用处理器?
俞晓:有些是不用处理器的,有些是可以用通用的东西。但是如果你用了它的扬声器、处理器和功放,要是功放和处理器出了问题,就很难保证效果了。除非你买了它产品的备份,否则你用通用的产品就达不到那个效果。但是如果扬声器质量过关的话,用通用的就可以保证一定的水平。因为处理器各有各的风格,有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出现其他问题。因为它里面某些频率是特定的,这关系到扬声器的保护,所以其他的处理器很难替代。
另外,还要注意其他一些地方。以前某些扬声器效率很低,没有高音,是全频喇叭,没有压缩驱动器。像这种扬声器就要高电压的功放来配合,形成高峰。用高峰去推它肯定比其他的扬声器要好,高峰的输出电压高。所以选功放的时候要根据扬声器的特性去选。
沙龙:现在有很多国产扬声器,而且用的都是国产的单元。
俞晓:国产扬声器市场比较混乱,人为干扰因素比较多。是不是所有的国产扬声器都经过检测机构的检测?如果没有的话,那产品的可信度会有多少?很多标分都不存在测试手段,自己爱标多少就标多少,这是我比较担心的。有虚标现象,虚标就是说大话。明明只能做到声压级最大130分贝的可能要标到133分贝,虚标的比较多。再一个就是有没有真正按照扬声器单元的测试标准去做。有三个标准:美国的EIA、欧洲的REZ和AES。它到底是采取哪个标准去做,没有标明。另外,额定功率是多少,P的功率是多少等等,也没有标明。有时候还会根据投标的需要把产品型号改掉,比如说为了中标把A型号的产品改成其他型号。这种现象我发现过。投标的过程中没有检测这一关,所以说现在中国的招投标还存在一些漏洞,环节上有一些瑕疵,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完善的。
沙龙:国产的扬声器是不是大部分都要采用处理器呢?厂家现在是不是不太重视这个?
俞晓:按我个人理解,是赞同用处理器。用了处理器之后,结合一些测试设备,完全可以把这一块做得比较好。
我们以前测试过,做过一个比较。一条线阵用一台处理器和一条线阵用多台处理器,效果完全不一样。现在很多信号都是并的,有些为了省钱用信号分配器来做,这个就相对会差一些。你用多通道矩阵音频处理器是可以的,那样效果会好。有近距离投射和远距离投射,在没有补真的情况下,近距离投射的很多线阵是要做处理的。如果有多通道处理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如果是纯粹用线阵来扩声,就要处理近场和远场。近场会很吵,需要处理。有两种方法:用处理器或用线阵的物理原理。不过用物理原理处理没有用处理器来得灵活。
去年我跟McCauley美嘉声的设计总监沟通了两个小时,大家谈得很投缘。后来他把他们的喇叭全部拆开来给我看(按理说这是保密的),质量真的很不错。他一开始认为,中国市场应用的水平会比较差,技术比较薄弱,我给他看了一些我的课件之后,他称赞道:“Good work .Very professional!”美嘉声的产品很有个性,中央电视台走进春晚节目用的就是它的产品。这些年跟国外的专家沟通比较多,受益匪浅。2002年开始我就不断收到国外的邀请函。
沙龙:俞老师刚才提到的课件,主要是讲什么的呢?
俞晓:很多内容。讲得比较多的就是大型场馆的设计,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特别是关于设施备份方面的。最关键的是很多电视台和剧团里面碰到的东西,数模怎么用?因为数字电频和模拟电频差异很大,怎么整合起来?有些是数字备份,有些是数模备份。特别是同一个场合里数字跟模拟混起来用的时候,很多人用不好,不适应。这个针对的是系统工程师。这个是有规范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以前对数字产品很怕,现在好多了。模拟的东西直观、简单,但是功能不如数字产品强大。
声压·音质·平面波扬声器
俞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大家都注重声音的响度,而声音的舒适度被忽略了。其实不是说喇叭响了就可以,要好听,耐听,听着舒适,这才是享受。扩声本来就是弥补自然声的,但是你给它夸张之后,美化变成了丑化,过量了就适得其反。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大家考虑的,对音质的把握,注重音频的品质,有时比注重声压更重要。
沙龙:您认为现在国内音响考虑更多的是声压方面?
俞晓:国家的指标有一个问题,就是只考虑声压。这是一个软性指标,靠人的主观去评价。声音太吵就坐不住了,耳朵很难受。要做到非常耐听,非常人性化(指的是人听觉上的舒适度),有这两个前提,档次就上去了。
沙龙: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俞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扬声器单元的选择,这跟喇叭边、喇叭阻抗、材料是有关系的,涉及到声音的柔和与否,是有差异的。中频的处理,单元和号筒的处理,非常非常重要。现在很多扬声器这方面缺失严重。
另一方面,国内现在在应用方面的调试技术非常不理想。国内跟国外不一样,国外分成两块,系统工程师和音响调音师是分开的,做系统的大致调完之后就可以了,细的要靠音响师和调音台操作。声音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是一个整体,两者缺一不可。我感觉应用方面非常缺失,能够把声音调好的非常少。有些人可能认为很响就好了,其实不是这个概念,响的前提下要考虑是不是会失真。
两个方面,简而言之,一个是设计,一个是调试。这是我设计一些大型场馆和剧场时,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我设计过当时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水剧院,杭州的第一世界大剧院。涉及到选用线阵列还是传统阵列的问题,感触比较深。也接触到了一些世界顶级专家的设计方案,跟大家共享一些先进的东西。看看国外是怎么用的,有哪些是可以根据中国的国情拿来借鉴的,比如怎么选扬声器、线声源的物理原理以及特性等。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些技术指标性的东西,细分之后内在的东西可能就不是很了解了。有一些产品还没有进入中国,比如平面波扬声器,传输距离非常远,至少200米,衰减很小。它那角度要靠一块砖一块砖拼起来,方向要看角度。
沙龙:拼的角度应该比线阵列更合理,因为它是根据场地的状况来拼接的。
俞晓:对。但是整合低频之后就相对难一点了,因为它那个衰减不像线阵列是3个分贝,它更小,1.5——1分贝,理论上是没有衰减的。这么先进的东西难点在哪呢?融合度,按阵列来算第一阵列是衰减3个分贝,但它是1.5,所以融合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它可以跟线阵列PK,比线阵列更厉害。
沙龙:为什么这么好的产品在中国推广得不好呢?
俞晓:以前这个产品是不卖给中国的,中国也没有这个产品的研发能力。中国很少有人去做研发。创新需要有构思,构思的实现需要基础,需要条件:装备条件、测试条件等等。
沙龙:这个产品值不值得推广应用呢?会不会比线阵列市场更大些呢?
俞晓:第一,这个关键要看用户的接受能力;第二,它的成本,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等更高。平面波扬声器是一个方向,如果单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可能会用传统的。
ESE软件
沙龙:很多厂家的工程师在调试系统的时候,因为他本身不是艺术家,更不是使用者,他是按照他的工艺和技术来调试,没有经过听众的欣赏评判。那么是不是需要在调试之前给他们上堂课,请一些专家和使用者提供一些调试的意见再去实践?这样调试出来的系统是不是会更好些?
俞晓:对,其实还是有办法的。现在浙江舞台音响协会和浙江省劳动厅在办高级音响师的培训班,已经办了很多期了。不过让我比较担心的是,效果理想的不多。现在外面诱人的东西太多,很少有工程师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做技术的有,但是做技术和艺术整合的相对少一点。以前我们做事都是靠自己摸索,自己积累,现在想找哪方面的资料,网上一搜就非常多。现在有捷径可以走,但还要看你用不用心,有没有这个悟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近些年来ESE软件的应用,这是业界公认的技术软件。ESE软件是做扬声器认证的。扬声器通过认证之后会放进一个数据库,全世界所有著名的扬声器产品都在这个数据库里。我们可以通过建模模拟扩声环境,建模建好了之后把这个扬声器放在模型里面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等于把扬声器丢进去把声音推出来。让业主知道东西布局在哪里,用在什么角度,达到什么标准,多少声压级,多少快速语音传送指数,多少辅音损失等。否则怎么知道喇叭放在某个位置对不对?声压级够不够?数量够不够?哪里是可以优化的?这些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都可以分析出来。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怎么能断定达到了标准呢?用ESE甚至可以试听。这样就非常严谨了,这是对国家、政府和用户负责。
2002年,我跟这个软件的创始人有过一个项目合作,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个软件很重要,在国际上很多工程项目都是用它来评定的。业内不用这个软件的非常少,连博士们都加入ESE库了。美国有不用这个软件的品牌——凯亚兄弟,它的产品我用过,非常好。它追求的是足够大的声压,足够好的覆盖。
我最早接触ESE2.1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万人体育馆的一个工程。那时候用的产品就是凯亚兄弟的。用了ESE之后就可以分析哪里的正反射是很强的,这样才能将大系统处理好。
沙龙:目前这个软件在国内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俞晓:这个软件是德国的,以前国内用的都是盗版的,现在有很多厂家在购买正版。厂家做技术支持的话需要这个软件。现在锐丰、音王、三基等公司已经有了,已经进入资料库了。工程公司也需要这个软件。这方面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经过正规培训之后可以了解到很多内在的东西。
当然,用了这个软件以后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说,你建你的模型,我建我的模型,他建他的模型,三个模型不一样,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严格意义上来说,必须建一个共振的模,大家公认的模。有个这个模之后,所有人的东西都可以放进去。否则的话可以做假,你把喇叭放进去后把混响时间加长,等于是把混响部分加重了,声压随之增加了。明明达不到功率的扬声器可以通过增加混响时间来做假,统一模型之后就没办法做假了。所以有些招标文件里规定提供一致模型以及生成数据,可以现场查看对不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国内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必须要经过这个流程,国外所有的大型项目招标都是用ESE软件的。
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国产品牌进入ESE资料库,我们的产品暂时打不过欧美国家,但可以先打进发展中国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产品的品质可以逐步提升。
沙龙:厂家有了ESE之后,工程商没有,怎么解决呢?毕竟是工程商去做工程。
俞晓:厂家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有共振模之后更简单,直接把扬声器放进去就行了。ESE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提供设计,按照ESE设计验收,比如说安装的角度、位置对不对,这样就很规范了。另一个是检测。除了产品本身之外,关键是检测。工程项目要用ESE来规范,因为国际大公司都是这么做的。有了这个之后我们的产品更容易走向世界,因为我们有价格优势。
高端品牌·品质
沙龙:老师有很多实践方面的经验。
俞晓:我在很多应用方面是国内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的。8年前我首次将美国AES数字扬声器应用到国内,用在我们自己单位的多功能厅里。一直使用到现在,效果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有特性的扬声器。在我用了这个产品四年后,世界上投资金额最大的歌剧院——挪威奥斯陆歌剧院全部采用了这个产品,并且是同一个型号。当时它整个音响系统的投资是1500万美金。
我使用的一般是高端品牌,关注的也是高端品牌。国内最高端可导向扬声器也是我第一个使用,美国品牌。那是一个美术馆,俯面是花岗岩,顶面是玻璃房。用了可导向扬声器后静音区完全可以接受。三年前我在上海讲课时讲到这些,反响非常好。很多人的观念不一样,有差异,我认为要把合适的扬声器设计到合适的场合。
还有一个工程项目,某省级政府礼堂,有32米长。当时别人设计的是16个扬声器,均匀度很好,每边8个。我后来用了两条可导向扬声器,完全解决了问题,而且声音效果非常好。没想到我用过之后,悉尼歌剧院的改造同样使用了这一型号的产品。所有的可导向扬声器我都用过,这种产品我已经跟踪了五六年,了解很深。这种产品在美国使用非常多,人民大会堂也准备采用。很多好的品牌适用性不一样。就拿衣服来说,世界名牌,颜色不一定适合你,尺码不一定适合你,款式不一定适合你。现在国内比较糟糕的一个现象就是东西乱用,室内的用在室外,室外的用在室内。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刚才说的可导向扬声器,也要考虑颜色、款式、造型。但是很多人在设计的时候不负责任,认为达到声压级就可以了。
沙龙: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你要是为了商业利益考虑,虽然把产品销售出去了,但是造成的不利影响会成为你一生的污点。
俞晓:对。其实你做好了任何一个案例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会形成良好的口碑,能够让你的品牌很好地延续下去。要目光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功放
沙龙:关于功放,您还有什么好建议?
俞晓:现在国内的功放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元器件也就是放大管,还存在着跟音箱一样的问题。国内功放的差价很大,整批的功放管,如果是10元一个的话,要筛选一个配对的就要40元一个。一个是散货,一个是配对选过的,这些大都是国外的次品,但是有时也有创新的,比如广州科昱公司的功放,采用纳米材料,是全世界仅有的。如果功放瞬间上来的话吸收功率很大,采用纳米材料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质量做轻,功率做大,但是成本较高。当时我也给他们提了很多意见
今年他们推出了一个新产品,功放的一个自动备份系统,特别适合大型演出、流动演出之类的活动,我非常高兴。假如是四台功放同时工作,有一台是属于备份的,不管是高频、中频、低频坏了,都会自动瞬间替换过去。因为谁都不能保证产品不出问题,有备份就很好了。功放是同样大的功放,要同时把信号和变频备份过去,工作状态下直接备份,这在国内是首例。
沙龙:演出的时候要是出问题了怎么办?
俞晓:要是突然有一个功放坏了的话,如果是无源的,那可能就是一个喇叭没声音了。如果是有源的,会造成高音、中音或者低音的缺失,观众马上就可以听出来。功放是属于动态的,像流动演出、大型政府工程都需要有备份,这样才有保障。
沙龙:除此之外,您觉得国内的功放还存在什么问题?
俞晓:关键是元器件的问题,元器件的批次不一样,质量也会不一样。国内好的元器件跟国外的相比还是差一些。为什么有些五六百瓦的功放才卖一千多元?就是使用了差的元器件,来迎合市场的需求。这种功放动态大的时候容易出问题。另一个就是功放的匹配性很重要。现在国内进口不到一些好的元器件,国外的厂家不卖给我们,他们有自己的长期客户
尾声:质量检测
俞晓:音响这个行业生产、施工、验收门槛太低,谁都可以做。全世界70%的产品来自广东,大家相互压价,导致有些企业生存都成问题。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成立一个检测机构,企业一定要通过质量检测。但这个机构一定要保持公正,宁可标准定得低一点,也不能让个别企业花点钱就能买标分。比如说,第一次测试收200元,第二次就要加倍了。这个不是说要多收钱,而是敦促你把产品做好,一次性检测过关。这其实是对生产厂家负责,为他们好。这样检测机构才会有公信力,对以后的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既然要做国际品牌,就要跟国际接轨。
沙龙:这个检测机构其实是在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维护民族品牌的信誉。中国人并非做不了好产品,只是游戏规则还不健全。
俞晓:中国人很会动脑筋,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要去创新和超越,这才是对的。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长期被芜杂的市场所掩盖的诸多问题,被俞晓老师揭示得一目了然。俞晓老师指出,声音是让人听的,要诉诸人的感官,因而音响既要考虑声压,更要重视音质。“要好听,耐听,听着舒适”,让人获得美感享受。为此,既要做好设计,又要做好调试。“声音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把“系统工程师和音响调音师”分开,要加强对调音师的培养,造就一批合格人才。针对音响行业鱼龙混杂、低价竞争的现象,俞晓老师提倡设立检测机构,把好质量关,这样才能“对以后的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线阵列、扬声器、处理器、功放等中的许多技术问题,俞晓老师都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指出了解决的办法和前进的方向。此外,他还告戒我们,要开放思想,勇于学习借鉴世界尖端产品技术,为我国的音响产业服务。这些思想观点,切中肯綮,精辟入里,读来让人颇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