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新能源车、SUV与豪车
编写 嘉煌
新能源汽车政策
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战略方向。世界许多国家将碳排放量作为汽车市场准入的重要控制标准。各国政府出台的汽车排放法规,势必将成为一种新的市场准入壁垒。中国汽车产业如不加快改造升级实现低排放目标,出口将受阻于碳排放壁垒。
汽车节能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国家政策导向支持汽车节能。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法规目标是,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研究和制定工作,争取在优势产品和技术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政策法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系统规划,超前部署,建立有利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空前,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十;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到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在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财政补贴政策。随着充电桩补贴、“十三五”新版补贴方案陆续落地,整个行业迎来高景气和政策共振的行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新能源汽车推广列入国家的重要计划之中,要求提高电动汽车产业化水平。这表明在“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为实现这一重要战略定位,政府鲜明提出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
在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财政补贴政策。
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环保汽车推广目录(第一批)车型》,按照国家给出的节能惠民补贴政策,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只要在《目录》中涉及的车型,消费者购买后都能直接拿到国家给出的3000元节能惠民补贴。据了解,该《目录》中涉及的 160余款车型大部分都属于自主品牌。业内认为,此举将利好自主品牌销售。2015年6月又发布了第二批节能环保汽车推广目录。
2014年7月13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至2016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实施以来,销售数量快速增加,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为保持政策连续性,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政策方案。另外,也有对地方政府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要求和考核奖励政策。
各地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种补贴方案。如广州市政府通过了《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决定按照地方与中央1:1的标准进行补贴,消费者购买小轿车最高可获12万元补贴;一辆大巴可补贴30万~50万元。此外,还要求增加充电桩建设,规定新建建筑按照不低于18%的停车位比例预留充电设施接口。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2014年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加快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八个方面提出30条具体政策措施。
11月25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指导性文件正式出台。奖励对象是经四部委批复备案的、成效突出且不存在地方保护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或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成为重点推广区域,其他地区只要推广数量达到标准,亦将享受一定额度的建设奖励。
2015年,短短几个月,国家相继出台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购买、使用到监管等方面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4月发布《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未来五年补助标准,资金申报和下发由原来的审批改为预拨;5月发布《关于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车船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节约能源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对使用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明确从今年10月开始到明年12月,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并拓阔多元融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鼓励社会融资及设立融资担保基金的方式,促进充电设施基础建设,进一步拓展了融资渠道和参与主体。
电动汽车发展战略构想
低碳环保是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传统动力车将遭受冷遇,新能源汽车将备受青睐。低碳经济将带来自汽车诞生以来最深远的一次产业变格。全球汽车企业为了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开始改弦更张,调整各自在低碳排放车型上的战略,掀起了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
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我国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是在国际汽车业“转移”与“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我国汽车产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型、实现自主发展的最佳选择。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握电动汽车的历史机遇,实施电动汽车国家战略,全面掌握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带动汽车共性技术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工业体系,加快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能源体系,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自主创新目标是,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开发体系,全面掌握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开发能力,自主开发的各类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整车、动力系统和电子控制等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燃料电池及发动机、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发展目标是,建立起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产品开发、生产、供应和售后服务保障体系,电动汽车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网络化服务能力满足市场需要。小型纯电动汽车、大型纯电动商用车、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和PLUG-IN混合动力汽车形成比较优势;先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其核心材料产业化规模和竞争力保持领先。
市场环境目标是,完善电动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各类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市场,缓解能源和环境形势紧张的局面。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市场主导产品;纯电动汽车得到大规模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小批量进入市场;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电动汽车应用需求。
战略途径是,大力实施汽车产业转型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开发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加快电动汽车的发展,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加速车用能源动力系统向电气化“转型”。利用国际汽车业“转移”的机遇,全面提升汽车共性关键技术水平,满足当前汽车节能和排放法规不断升级的需要,同时服务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战略。
业内专家指出,不管纯电动还是混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应该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纯电驱动”汽车瞄准的是零排放,顺应了汽车动力电动化发展趋势,代表了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因此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但技术局限性却成了制约纯电动汽车推广的重要障碍。据了解,目前多数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为150公里左右,只能满足城市用车需求,想在春暖花开时去郊区旅行或长途跋涉,就只能再购置一辆其他动力的汽车了。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由于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低,插电式混合动力或将更适合于目前的消费环境。纯电动与混合动力“两条腿走路”,或是更加理性的选择。
根据服务领域的不同,可将电动汽车产业参与者分为三类:生产销售服务、能源服务、信息服务。 在电动汽车产业化及普及过程中,各个参与者将不断进行竞争与合作,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整个产业链中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电动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最终,整个市场会形成一个均衡状态,即每个参与者都能获益,并且对此比较满意。此时市场上各个主体形成的利益链,就是最终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开发的产品开始批量化进入市场,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基础,具有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2015年,我产销新能源汽车30万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超过50万辆的年销量中,我国市场的贡献超过一半,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很快将出现引爆点,这个引爆点预计在2016年-2018年之间就会到来。
电动汽车产品特性及发展趋势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最大改进在于动力系统,这也赋予了它诸多新的产品特性,如动力电池、能源供给等。此外,车联网等新技术也将融入电动汽车,这也会深刻影响电动汽车市场参与者的组成。
一、动力电池
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如今,电池的性能是限制电动汽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是续航里程短的主要原因。此外,电池高成本是电动汽车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现在电池成本占电动汽车总成本的30%到50%。电动汽车技术的突破,很可能来自电池技术的突破。而电池技术的突破更多来源于新材料应用或化工行业的突破。由于传统整车厂在电池技术方面积累较少,所以在这一环节,电池制造商将会成为新的参与者,并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燃料电池汽车日益受到重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被广泛使用。为实现零排放和低排放,目前车用燃料电池以纯氢气为燃料。为提高整车效率和空间利用率,多采用地面制氢(主要采用电解水和甲醇重整方式)、车上高压储存的方法,车上重整制氢应用逐渐减少。随着新材料的出现,采用储氢金属将会是很有希望的储氢措施。
二、 能源供给及配套设施
电动汽车能源来源是电,补给方式可能是充电或换电。无论哪种补给方式,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这也赋予了电动汽车互补性的特性。电动汽车的运行离不开电,在这种背景下,谁来提供电,谁来建基础设施,谁来收费,这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主体,如电力提供商、基础设施建设者、服务运营商等,必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市场参与者。这三者可能出现组合,即一个主体同时具备两种或更多功能。例如,在杭州出租车的换电模式中,电网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功能。
三、车联网
近年来,车联网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广受业界专家关注并被认为前景无限。车联网,将会实现“人—车—路—环境”的有效互联及信息交换,从而根本上减少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甚至是零事故;随时获取资讯,让驾乘充满乐趣,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当前,部分厂商的Telematics系统已经开始商业化应用,如通用的Onstar、丰田的Gbook及上汽的InkaNet。 在这背后,IT服务供应商、内容提供商、车联网设备提供商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汽车行业。市场研究机构ABI预计,到2017年,全世界将会有60%的汽车能够连接互联网;全世界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汽车有望成为电脑、手机、平板之后的第四个互联网终端。科技巨头们也越来越觊觎这块市场。2014年,苹果、谷歌相继发布车载系统CarPlay和Android Auto,试图利用iOS和Android设备与汽车实现互联。在中国,BAT(百度、阿里和腾讯)已加入了这场汽车领域的互联网狂欢。2014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百度发布了智能互联车载产品CarNet,与奔驰、宝马、英菲尼迪、沃尔沃等达成合作。2015年,百度又发布与谷歌AndroidAuto模式几乎相同的CarLife,主打兼容Linux、QNX、Android和iOS等众多系统,吸引了奥迪、上海通用等客户。腾讯则推出腾讯路宝2.0以及首款车联网落地产品路宝盒子。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曾公开表示,小米正在与某知名汽车企业秘密研制小米纯电动车。一个共同点是,互联网公司造车大多选择了新能源车作为突破口。
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公开表示,他已意识到最危险的对手从汽车巨头们变成了谷歌、苹果、百度、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近在咫尺,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汽车,重新思考汽车行业的未来,重新评估消费者的需求,重新规划我们的商业模式,重新学习如何做一个汽车企业。”
四、其他新技术
动力系统的改变,需要重新设计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汽车。目前电动汽车的研发受传统汽车设计思路的束缚,结构基本是在传统汽车的基础上改装而成,而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工艺都需要针对电动汽车的特性,这需要电控、化学等行业的参与。随着技术进步,关键技术将会取得突破并应用于电动汽车。例如,应用新材料来实现车身轻量化;采用轮毂电机驱动,经电子差速,简化传动系统,离合器、变速器等将会省去。在这种背景下,零部件供应商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部分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临重大挑战,而轻质材料生产商将会进入市场。据统计,传统传动装置包括了大约1400个制造部分,其中很多由一些高度专业的中间商生产提供。未来电动汽车的兴起,会影响到这些中间商的生存。但对于如博世(Bosch)这样的大型系统性供货商来说,电动汽车更多地意味着机会,他们提供电动传动链的产品并拥有系统集成的经验。
我国在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断有所突破,例如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蔡蔚,已攻克电动汽车的“大脑和心脏”——电机系统总成和整车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目前投入量产的内置永磁磁阻式同步电机,具有转矩密度高、转速范围宽、调速性能好、低振动噪音等优势,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大批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而且打败了国外众多竞争对手,获得订单5亿美元。蔡蔚在接受我国电动汽车领域“十三五”规划撰写任务时说:“下一个十年是新能源汽车时代,我们一定要实现弯道超车。”
SUV是指那些以轿车平台为基础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既具有轿车的舒适性,又有越野车的通过性的车型。SUV不仅可以和轿车一样成为代步工具,还兼顾了空间大、通过性高、外观大气等诸多优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SUV都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技配置、更高标准的安全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者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以大空间、多功能为主要特性的各类SUV车型开始走进了普通中国家庭。其中,更加时尚、更加节能的城市SUV独树一帜,在汽车消费群体中倍受青睐。
一枝独秀,是近两年来汽车市场中SUV车型的真实写照。从历年SUV市场表现来看,增长是主旋律。即使是在全国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SUV也实现了高速增长。
在一份市场调查中,很多消费者都认为SUV更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尤其在增购和替换用户中。调查显示,首次购车群体选择SUV比例超过3成,而二次购车群体选择SUV比例超过5成。基于国人的消费习惯,SUV会成为消费者换车的首选。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我国轿车销量仅增长3.06%,SUV销售同比增长36.44%。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86%,SUV销量大涨50%。2015年全年SUV市场销售6262736辆,同比增长53.6%,反映出整个乘用车市场靠SUV拉动的现实。
目前我国SUV消费结构类似于纺锤形。近年来,SUV消费结构逐年上移,中高端SUV消费占比快速提高。当前位于10-20万元中间价位的SUV销量约占我国SUV总销量的50%;而30万以上级别的占比为8%;0-5万元级别的SUV占比约2%。
城市SUV成为国内SUV市场主流。这类车在通过性等指标上不如纯粹的越野型SUV,但是外形时尚、空间舒适、配置齐全,更能满足现代人城市代步以及节假日野外开拓的生活方式。同时,城市SUV排量多在2.0-2.5之间,保证动力的同时,又可取得经济的油耗。
我国SUV 消费结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原因在于:
1、从需求的角度看,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SUV当前大部分销量来自于增购换购,相对而言中档车型具有较大的需求基础;
2、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存在数量较多的自主品牌,可以提供大量较低价位的产品。而国外成熟市场低价SUV供给较低,同时二手车市场相对完善,对于低价新车市场存在较大程度的抑制,使得国外低价车型供给甚微,其金字塔的底部已经相当于我国的中档车型;
3、中外消费者在消费观念上存在一定差别,国人偏好大车,所以在低端的SUV上渗透率相对较低。
SUV行业或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未来8年SUV年均复合增速19%。参照美国、德国及日本SUV市场空间,我们预计中国SUV销售占乘用车的稳态比重为1/3。SUV持续高速扩张将长期成为汽车行业重大结构性变革的机会,产品具有竞争力的车企将持续面临良好的外部行业环境。
也有人认为,未来3年SUV行业有望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SUV替代轿车的长期趋势不断深化,SUV与轿车的目标客户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消费升级推动潜在消费群体由轿车向SUV转移;二是SUV车型数量持续增长,SUV销量增长逐步由“需求拉动”向“供给拉动”切换,丰富的车型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SUV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国内市场自2010年以后整车厂基本上都在走SUV路线,这样轿车就会被分流部分销量。相较于SUV市场动辄增长四成以上,轿车市场增速却呈现出英雄迟暮的疲惫之态,于是拐点论开始兴起。虽然说轿车市场已经见顶有点夸张,不可否认的是,轿车市场作为一个主要增长引擎的时代已经过去。美国市场上SUV的市场份额已超过轿车市场,作为参照,车企对于在轿车市场上的产品投放要格外谨慎。
中国豪车市场
发展概况
随着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豪华汽车销量增长显着。随着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及更多产品实现国产化,豪车价格持续下探,私人购车逐渐成为豪华汽车市场的消费主体。豪车在国内发展的二十多年中,呈现四大发展特点:品牌多样化趋势明显、SUV优势突出、车型国产化程度提升、排量下移趋势显著。
我们看看国外市场,在美国,豪车占所有乘用车的比例为15%左右,而作为豪车强国的德国,豪车占所有乘用车的比例达到26%。目前,我国豪华品牌乘用车占整个乘用车的比重在部分一线城市已接近或达到20%,接近德国的比例,发展潜力有限。但豪车在全国的平均占比仅为10%左右,显示出二、三线城市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豪华车市将会增长35%到40%。
2014年美国豪车市场前十大品牌共售出约183.8万辆,同比增加约6.3%。而中国市场豪车前十品牌共售出约177.4万辆,同比增加约23.3%。从总量上看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市场的增速接近美国的四倍。由于其它豪华及超豪华品牌销量较少,所以中国豪车市场销量很有可能在2015年实现对美国的超越。
根据各大汽车厂商发布的数据,整理出2015年中国豪华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奥迪、宝马和奔驰依然把持前三甲名次,二线品牌排名较上年发生了改变,而超豪华品牌销量滑坡严重。
胡润研究院《2014中国豪华车品牌特性研究白皮书》,试图展示中国豪车车主总体特征以及不同品牌汽车车主形象的区别。
胡润研究院选取了在华豪华车品牌中最具代表性、市场覆盖较广的八个品牌:奥迪、宝马、奔驰、雷克萨斯、沃尔沃、路虎、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0个主要城市对800位车主进行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这份37页的报告显示,中国豪车车主整体属性为“年轻,高学历,高收入”。车主平均年龄33.5岁,男性占76%,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在国外时间超过3年。他们的平均家庭年收入达到105万,家庭平均总资产达到880万元。其中,奔驰车主平均个人收入最高,英菲尼迪车主家庭收入最低。受教育程度方面,路虎车主学历最低,沃尔沃车主学历相对较高。
安全性是豪车车主购车时首要关注的因素。八成受访车主表示听过由于炫耀性消费、车主素质不高等而导致的社会负面新闻,如飙车肇事或车主打人。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国从一个自行车大国变为汽车大国,豪华车成为中国成功人士的第一个表现。”
豪车国产化
目前的中国豪车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是国产车和进口车的组合贡献,其中欧美豪车品牌的国产化占比高,促进国内豪车市场的高增长,尤其是奥迪、奔驰、宝马等国际豪车品牌的国产化表现突出。
国际豪车品牌国产化是大趋势。豪车市场上,随着各大品牌纷纷加快本土化的步伐,宝马、奔驰与奥迪的距离日益接近。与此同时,以捷豹、路虎、英菲尼迪等为代表的二线豪车品牌,也陆续在中国设厂,实现本土化生产。二线豪华品牌车型成本的降低,以及品牌建设的不断加强,已经开始让一线豪车品牌感到压力。
1、 劳斯莱斯
劳斯莱斯汽车公司是由亨利.罗易斯(F.Henry Royee)和贵族C.罗尔斯(C.Rolls)合作,在1904年创建的。大众于1998年收购了英国的劳斯-莱斯轿车有限公司。
劳斯莱斯汽车公司(Rolls—Royce)是以一个“贵族化”的汽车公司享誉全球的。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年产量只有几千辆,连世界大汽车公司产量的零头都不够。但从另一角度看,物以稀为贵。劳斯莱斯轿车之所以成为显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还有一个原因是,该公司要审查轿车购买者的身份及背景条件。
2、宾利
本特利(Bentley)于1920年创建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开始设计制造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运动车。1931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将本特利公司买下。兼并后的本特利公司也生产豪华轿车。“罗尔斯-罗伊斯”和“本特利”两个车名实际上是同一种车,只不过根据不同的用户而将两种车做得各有特色,魅力不同而已。本特利轿车是为了满足富有的年轻人追求高速驾驶、寻求刺激的需要。
3、世爵
世爵作为历史超过百年的老厂,一直保持着品牌独特的风格。他们生产的跑车全部为手工打造,多项指标采用F1标准。作为知名的极品豪华运动汽车制造商,世爵制造的贵族运动汽车完全依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
2005年,世爵年产100辆车。不仅只为有限的尊贵车主生产这一他们成功价值的体现,而且每一款又都是绝版收藏的极品。世爵每年都会推出一款新车,而每一款当生产达到500台时立即停止。世爵的目标是运动汽车市场的最高端的用户,这些客户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中东、大中华地区以及一些较小的富裕的国家,比如瑞士和摩纳哥等。
4、布加迪
布加迪,这个创立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的法国跑车品牌,总有人误认为是意大利跑车。它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间可以说是风风雨雨。这个老字号的法国品牌,在1947年因为创厂人Ettore Bugatti过世而终止营运。虽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狂热的车迷兼实业家的意大利人Romano Artioli的努力奔走之下复活,并且推出了像EB110这脍炙人口的超跑级量产车,但很不幸,好不容易复活过来的布加迪因为公司财务困难,1995年又宣布破产,留下仅量产139辆的EB110与胎死腹中的EB112概念车让人凭吊。
5、林肯
1922年福特公司成立了林肯部,1939年又成立了墨寇利部,1949二者合并成为福特的一个分部。该部生产以林肯总统名字命名的林肯-大陆、林肯-城市牌高级轿车,它是美国当代几位总统首选的公务用车。
6、凯迪拉克
1902年,凯迪拉克诞生于被誉为美国汽车之城的底特律。百多年来,凯迪拉克在汽车行业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缔造了无数个豪华车的行业标准;可以说凯迪拉克的历史代表了美国豪华车的历史。一直以来,凯迪拉克都被视为美国顶级豪华车的标志,是各个历史时期美国成功人士的成功标志,是各国政要、显贵和名人的首选座驾。在韦伯斯特大词典中,凯迪拉克被定义为“同类中最为出色、最具声望事物”的同义词;被一向以追求极致尊贵著称的伦敦皇家汽车俱乐部冠以“世界标准”的美誉。
7、奔驰
创立于1926年,创始人是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它的前身是1886年成立的奔驰汽车厂和戴姆勒汽车厂。1926年两厂合并后,叫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现在奔驰除以高质量、高性能豪华汽车闻名外,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大客车和重型载重汽车的生产厂家。
8、捷豹
自1922年成立以来,捷豹汽车一贯致力于其产品的改进。正如捷豹汽车创始人威廉·里昂斯爵士所说:“汽车是我们所能制造出的最具生命力的机器。”捷豹汽车始终坚持的核心是展现汽车与生俱来的优雅本质。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首次参加比赛以来,捷豹发动机在各项比赛中屡获殊荣,并且在欧洲汽车运动领域从五十年代至今独占鳌头。历经八十余年的发展,捷豹汽车不断将新技术融合于汽车制造中,以实现卓越性能和出色驾驶体验的完美结合。
9、路虎
路虎(Land Rover)以四驱车而举世闻名,自创始以来就始终致力于为其驾驶者提供不断完善的四驱车驾驶体验。在四驱车领域中,路虎公司不仅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而且充满了对四驱车的热情,是举世公认的权威四驱车革新者。尽管路虎在不断改进产品,但它始终秉承其优良传统,就是将公司价值与精益设计完美结合。
10、宝马
宝马是驰名世界的汽车企业,也被认为是高档汽车生产业的先导。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总部设在幕尼黑。80多年来,它由最初的一家飞机引擎生产厂发展成为今天以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享誉全球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的企业集团。宝马也被译为“巴依尔”。宝马公司的全称是“BayerischeMotorenWerheAG”,BMW就是这三个单词的首位字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