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市场分析
编写 嘉煌
现状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引以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而中药材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宝,是我国传统的特产资源。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拥有药用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我国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给中药材种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药农积极种植中药材,贵州、四川、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区还制订了当地优势中药材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一批大的中药材优势和特色产区。
目前,我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100万亩(不含林下种植面积),已经获得人工种养成功的中药材有500多种,常用品种的种植基地有430个,年产量接近900万吨,所提供的商品量占药用总量的70%左右。全国中药材成规模种植地块、基地超过5000个,其中连片规模超过1000亩的基地有120多家,且多集中于西部广阔地带。中药材交易市场具有极高的资源属性,全国70%以上的中药材购销都集中在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
随着中药材行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中药材企业如信邦制药、宝商集团、云南白药、广药集团、太极集团、康缘药业等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行业中的翘楚。2015年,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而与中医药相关的健康产业将达到15000亿元之巨。中药材行业将会由过去的治疗向保健、康复、食品、饮料等方向复合型发展。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推动下,这种发展必将大大加快。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产生深远的国内国际影响。
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和医药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对中药材的需求不断扩大。
首先,中药的发展逐步向大健康领域迈进,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即从防病到治病,又从治病到防病。正如历史上留下的名言“中医治未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一样,中药的发展领域在不断扩大。当今的保健品、饮料市场等,也大大提升了中药材的市场需求量。
其次,中药正在向治疗更多疑难病症的方向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材越来越多的有效成份得到确认,如人参、灵芝等已应用到癌症治疗之中,并取得可喜成果。
现在,国家振兴中医药规划的出台和医改政策的推进又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量。国内中药市场正在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趋势,并直接影响到相关中药材原料的需求。例如,2008-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1万个,若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中药材消耗量为1吨,则2008-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材使用量就增加50000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中药材市场还将出现新的增长点,比如人口老龄化加剧带动“银发中药”产业大发展,涉及到的中药材品种包括滋补类“五参”的丹参、党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等;延年益寿的生地、山药、 灵芝、何首乌、黄精、黑芝麻、螺旋藻等以及活血化瘀的当归、川芎、三七、天麻、罗卜麻、绞股蓝等。农村医保事业的发展、保健品需求的增长、药膳食疗热、抗感染防疫、心脑血管病治疗等都将大大增加中药材的市场需求。玛咖这个品种之所以在药市上的表现风风火火,就是因为它具有保健、药食两用功能。
随着医药工业的加速发展,一些野生药材资源因过度采集而濒临枯竭。比如,中成药产值占到整个贵州医药产业的80%,药企对于中药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山豆根、重楼、野生天麻、白芨、多种野生石斛、野生杜仲、紫金莲、血人参等一些重要道地药材越来越难以供给。如今,贵州益佰、景峰等几家药企,都在为制造心脑血管丸药品的原材料“大果木姜子”而烦恼。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药品市场开发量大,全省大果木姜子资源只有不到500吨。
为确保资源供应,许多药企纷纷自建种植基地。信邦制药在贵州铜仁建了1万多亩丹参种植基地。天士力、白云山和黄中药等药企到三七主产地云南文山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太安堂投资4亿元在吉林抚松建设人参产业园。振东制药投资1.5亿元,进行50万亩中药材种植及野生抚育基地建设。香雪制药先后进军板蓝根、黄芪、黄芩、党参等规范化种植,其中光板蓝根的订单种植就有约一万亩……目前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已选择自辟种植基地。
中药企业参与中药材种植,可以起到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的作用,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尴尬,特别是GAP种植流程的严苛要求往往会让企业不堪重负。在人员方面,基地工人要全面体检,无传染病,然后要对种植密度、采收时间等进行专业培训;在种植环节,需要种子检验、苗木检疫,不能有病害;在肥料选择上,不能使用高剧毒高残留农药,要用低残留的绿色农药、有机农药;运输与加工环节要专门购置符合卫生条件的编织袋和运输工具,仓储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
有人建议尽快建立若干个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原料基地,增强国家药材资源的掌控能力和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全面研究濒危药用动植物的收集、保育、繁殖、规模移栽、生态生产等。同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快培养中药材科技创新人才。
道地药材何处寻?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据《中医药法》)
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由于各地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副所长边宝林说,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应符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不同的药材品种,对气候、土壤有着不同的要求。地理、生态的许多因素,如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土壤、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对中药材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医处方笺上,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这些原产地药物就是所谓的道地药材。
甘草、麻黄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钙质土上生长;栀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莲花、蒲公英、肉苁蓉、锁阳能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而人参、三七、黄连、细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条件下才能长好。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同是黄连,四川产的所含有效物质比湖北产的高2.73%。
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药物已经能够人工栽培。但是,变换了产地、环境之后,药材疗效是否也会发生改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北方种植的黄芪移种到长江沿岸,原先扎根向下的黄芪长成了鸡爪形。上世纪90年代,上海崇明岛移种丹参,长势良好,虽含有丹参素,却测不到丹参酮。“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材种植技术不规范,该掐顶时不掐顶,该剪枝时不剪枝,该采收时不采收,不该采收时乱采收,会使中药材质量出现滑坡。五六年才能长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农民提前采;根茎类药材应该在花开前或花谢后采收,有的药农却在花期采收,结果上市后连专家都认不出来。有的农民看时价不好,就把药材留在地里继续生长,等着涨价。但像板蓝根、白芷、当归一类药,当年不收就开花抽薹,做药用的根就“发柴”(即严重木质化),没有用了。不按时节采摘,不按地域种植的中药材,跟烂木头没什么两样。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洵说,现在很多人说中医治病不灵,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中药材质量出了问题,传承近两千年的道地药材不道地了。
行情
2009年—2013年:涨价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市场从未风平浪静,价格跌宕起伏,行情瞬息万变。
从大的走势上看,2009年因甲型H1N1流感爆发,国内中药材大面积提价,板蓝根、金银花等价格飞速飙升。随着中药材稀缺性的逐步隐露,一些“贵细中药材”市场火旺,冬虫夏草、野山参、石斛、熊胆、藏红花、燕窝等价格一路上扬。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超过100%的品种达96个。
2011年,药材价格整体上仍处于上涨期,而涨跌变动的幅度更加剧烈,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据2011年数据监策报告显示,药材年波动幅度大多集中在20%—50%,最高波幅达300%以上。月波动幅度大多集中在5%—10%,最高波幅达50%以上。
2012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市场处于低迷状态。7月之后,价格开始呈现上涨态势。滋补类中药材、野生中药材领头普涨。据商务部“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系统”, 纳入统计的29种药材中,价格同比上涨的有17种,涨幅较大的品种有三七、天麻、人参、当归等根茎类药材。这些品种种植周期较长且产地集中,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价格同比跌幅较大的有7种,分别为:山药、金银花、麦冬、白芷、川芎、山茱萸和太子参。这些药材种植周期短、种植区域相对分散,特别容易因扩产而出现滞销。甘草、枸杞、附子、大黄和元胡等价格从2011年开始基本维持平稳。
2013年,H7N9禽流感、热钱流入等因素使得中药材价格仍节节攀升,部分中药材涨幅超过70%。以一些厂家需求的剪口三七为例,该品种在2013年一度达到860元/公斤的水平,比2006年最低时的价格上涨了20倍。据“中国·成都中药材指数”, 2013年中,中药材价格指数从年初的122.54点直冲到6月底的129.72点,最后于年末报收于138.92点。从药材来源分类品种看:一些自然资源类药材价格指数拉动了总类价格指数上涨。虫草是一种名贵药材,它的价格从2005年开始一路疯涨,西藏那曲虫草在2013年初均价甚至达到25万元/公斤,几乎媲美黄金。临近2013年年底,“涨声”不断的虫草、燕窝终于有了价格回调的势头,但是人参却再演“土豪”。受吉林、山东等地人参减产因素影响,产地收购价同比翻番,价格比4年前上涨了3倍多。
2014年以来:跌价
需求增长乏力,宏观和微观经济疲软,2014年药市行情随之低迷。价格连续飞涨的中药材,自2014年以来跌势不断。三七自2009年从65元(120头)起步,一路高歌猛进,到2013年下半年在800元价位高高飘扬,进入2014年上半年还在400元以上运行,到11月已跌已至130元左右。党参、当归、黄芪、白术、元胡、天麻、百合、牛蒡子、酸枣仁、玫瑰花、北沙参、金银花、怀山药等也结束了多年的高价,逐渐向合理价位回归。冬虫夏草、全蝎、九香虫,过去几年连连高升的野生药材,2014年也步入了下滑轨道。甘肃宕昌县是我国党参等中药材的重要产区,党参最高时卖过80元~90元每公斤,目前已经跌至10多元,跌了八九成。
本轮中药材价格整体下滑潮中,也有一些品种在近期出现了较大涨幅,为低迷的药市增添不少亮点。生地一马当先,打响2014涨价第一枪,只是好景不长便偃旗息鼓。胖大海,5月价格突然从140元飙升至250元,10月价格又跌至40元左右。2014年春夏之际的干旱,使得连翘、蛇床子、紫花地丁、红花等药材脱颖而出。荆三棱、地肤子、覆盆子借减产价格强势上扬。枳壳、辽五味、吴茱萸、旱半夏、川乌、茯苓、粉葛根则涨势汹汹。已持续三年高价的白胡椒,2014年直冲百元高价。太子参在减种减产的利好中,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人参2014年再创历史新高,撑起东北药市一片蓝天。“380粒宁夏”枸杞子,其在玉林市场的价格已达58元,涨幅28.89%。紫草“硬统进口”规格在成都荷花池的价格目前为38元,涨幅也有26.67%。多数野生药材越挖越少,而采挖又费时费工,价格就难以下滑,如粉防己、海金砂、野生猫爪草、肉苁蓉、锁阳、蛇床子、蝉蜕、野生何首乌、地骨皮、五加皮、猪苓、白芨、重楼、蜈蚣、全蝎、斑蝥、水蛭等依然向好。
201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质量管理,多数生产企业不再大量储备中药材原料,倒逼用药单位减少原料采购,这是2014年药商普遍感觉销量受阻的原因之一。电子商务挤压传统渠道,产地与企业产销对接,也是广大药商面临的诸多困境之一。
2014年已渐行渐远,多数药材行情表现不尽人愿,留给药商们更多的是失望和迷茫。其实,2014年多数药材行情低迷,正是前几年高价留下的隐患。中药材行情有句俗话:“升三年,降三年,不升不降又三年。”如果这句俗话真的反映了中药材市场的变化规律,那么2014年开始的行情大跌,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2015年年初的药材市场,家种品种整体上供大于求,且种植面积还未有明显的调减,多数品种的价格是低价但不是底价。对于野生品种来讲也发生了改变,部分资源枯竭的品种已开始走向家种,这对于中药行业来讲是一大幸事。截至目前,大部分中药材价格已经平稳。尽管都知道有些药材货源充足,短期内看不到大的商机,但是仍有不少药商在购货建仓。
中药材价格为何暴涨暴跌?
为何部分中药材近些年屡屡出现暴涨暴跌的走势?一方面中药材属于资源类产品,如野山参、藏红花、冬虫夏草、麝香、牛黄等野生贵重药材。尽管我国药用资源极其丰富,但同时药用资源也在不断减少。有资料统计,我国每年要消耗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等70多万吨,大量透支药用资源,导致“物以稀为贵”,中药材价格呈刚性上涨。另一方面,中药材兼具药物和农副产品特性,其价格和品质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种植质量、土地状况与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中药材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引起中药材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中药材市场的供需信息不匹配,致使中药材种植户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虽然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交易信息比较透明,但生产环节的信息却十分贫乏。大部分农户得不到外界信息,更没有对信息进行甄别的能力,从而给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造成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混乱和价格随意波动现象。
从2010年起,中药材市场涌入大量游资,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三年时间,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超1倍。参类等投资品价格上蹿之快,更是令人咂舌。但从2013年5月开始,随着游资的撤离,国家对中药材市场大力整治,中药材价格上涨的态势出现刹车。
虽然中药材价格走低,但却改变不了药农的种植热情。前几年快速“爬山”的价格态势,极大地刺激了药农的种植热情。尽管传统产地种植面积开始缩减,中药材种植余热却在新产区、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包地种植大户继续扩散。家种药材价格还没有到“药贱伤农”的地步,各产地种植药材之风仍“高烧不退”。几百亩、上千亩的药材遍地开花,而且地方政府还给予资金扶持。如太子参、白术、白芷、桔梗、杭菊花等,主产区没有太大的扩种,新产区倒种植不小。以太子参为例,年需求量约为4000吨,而目前年产量已超过一万吨。国内对三七的年需求在6000吨左右,而2013年产量已经超过1万吨。2014年,三七的种植面积30万亩,采挖14万亩,产量将达3万吨。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0万亩,赶超甘草、党参,从第十九位一跃而成为全国第一大宗药材品种。
一位业内人士说,所有高价药材的背后都有人在炒作。一旦炒到高位,没有人接手了就炒不下去了,最后跟风炒作的人往往会被高位套牢。在药材市场上,每一年都会有几个品种要炒作。由于中药材的农副产品属性,其价格随行就市,且产地单一,收货季节集中,产量相对较小,便于存储运输,使得炒家不用耗费太多资金就能控制单一品种的价格。
贸易
国内
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历史形成的,短的百年,长则千年,承载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各个产区中药材通过这些专业市场进行汇集、交易,并辐射到全国,成为中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上世纪90年代,各地涌现出大量的中药材市场。因管理不严,假冒伪劣滋生蔓延,群众深受其害。为此,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展了中药材市场整顿,关闭了近百个条件不达标的市场。现有的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是1996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批准设立的,并由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的市场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此后来就没有审批过新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这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所在地是:
河北安国市,黑龙江哈尔滨市,安徽亳州市,江西樟树市,山东菏泽市,河南禹州市,湖北黄冈市,湖南长沙市、邵阳市,广东广州市、普宁市,广西玉林市,重庆渝中区,四川成都市,云南昆明市,陕西西安市,甘肃兰州市。其中安徽亳州、河南禹州市、四川成都市和河北安国市被誉为“四大药都”。
通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在搞活药材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场地固定人员突破10万,从业人员突破百万,中药材年交易额近千亿元。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发展,中药材流通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首先,专业市场与众多产区市场和集贸市场并存。尽管全国只保留了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但事实上各地又新形成了很多未经国家批准的政策外市场。目前全国大概有100多家季节性中药材市场和数以千计的中药材集贸市场。
其次,绕过交易市场的流通模式层出不穷,如一些规模较大的饮片生产企业和中药生产厂家直接到产地、产区收购,直接与农民签订单;一些大的制药企业自行开办中药材种植基地,不再从市场收购。
第三,现代化信息手段催生了众多新的中药材流通模式,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期货交易等新业态。
本世纪初以来,17个国家批准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普遍开始走下坡路。一个原因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分开经营,使得大量从事中药饮片贸易的交易商被挤出市场;另一个原因是是新的交易模式挤压了传统模式交易空间,大量制药企业绕过交易市场,开办中药材种植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说,随着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战略的快速推进,我国中药材贸易可望告别“看货议价、现货现金”的传统交易模式,加快进入到以电子商务交易为主导的“电商时代”,由此引领我国中药材产业模式实现新的转换升级。
康美药业公司推出的中药材大宗交易平台,除电子化的交易业务外,还可为行业提供现代物流、第三方质检、货押融资等一体化综合服务。“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唯一实现‘实体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中药材大宗交易平台,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更好地在全球医药事业发展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于文明说。
国际
随着“回归大自然”浪潮的兴起,以及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的独到之处,中药材在国际上被日益关注,前景被普遍看好。不过目前的现实是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这与中国在中药方面所拥有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严重不相称。
目前全世界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为300多亿美元,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中国只占5%。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000多亿元,但2013年中药类产品出口仅为31.4亿美元。在全球中药材交易总额中,我国只占有15%,而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比我们少得多的日本和韩国各占20%,西德占15%。
有数据统计,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其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我国四大药都之一 ——安国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药材节,中药材出口80%是销往日韩等国家的制药公司。如今日本有汉方药厂200多家,汉方药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并以年15%的速度增长。
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是我国中成药国际化最大的竞争对手。这家企业在2001年成立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大规模进行美国 FDA申请,无论是在日本国内市场,还是在美国市场,津村都奠定了极其稳固的市场地位。津村药业汉方药中的草药,大约80%需从我国进口。津村药业已先后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反观国内中药企业,中药材产业的源头方面,就远远落后于津村药业。同仁堂十几年前开始药材种植基地的布局,目前在国内拥有8个GAP基地,是我国拥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药企业。在试水海外之路上,中国药企也路途坎坷。许多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巨额资本投入海外市场,大多都折戟沉沙。三九集团、同仁堂等佼佼者出口中药也仅限于华人圈。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世界自然医学组织名誉主席章琦解释说,中医药国际化最大的原因在于政府原来制定的一些标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标准偏低。目前中药在国外只是以健康食品的身份在使用,加之产品质量、竞争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小。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表示,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越来越艰难,原因很多,文化的认知不同,中医的思维模式和现代思维模式不同。其次是科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国外一开始不把中药当药材,而是当作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的标准来检测,对中药限制很大。国外企业从我国进口中药材,经过加工后再销到我国,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对于中药国际化问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认为,中医药标准应该由中国按照中医文化来制定,不能完全走西药的路子。中医药有几千年历史,有来之不易的临床经验。目前中药国际化的艰难主要还是由于海外对中医文化的不了解,未来中医药应该效仿当年西医药进入中国的路子,带上中医出国,与中药一起走出国门。“未来中药的国际化必然是制药工业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一体化进程。”
日化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天然健康,天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全球趋势。在这方面,中药日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中药草本类日化产品也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中药细分市场。业内人士表示,中药日化的新时代正在崛起,日后的日化市场将形成“中药配方产品”、“化学配方产品”、“其他配方产品”三分天下的格局,而“中药日化”市场的份额绝不低于100亿,单中药洗发水的市场规模就可达到40亿-50亿。
不过我国日化行业目前的境况也不乐观,前世界医药20强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中草药研究中心,跨国日化巨头在我国日化市场长驱直入,频频发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劣势令大多数本土日化企业不得不收缩战线,龟缩防守。外资品牌每推出一个新品,国内企业就一窝蜂地跟进模仿,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化学合成抗氧化剂价格低廉,一直被人们普遍使用。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具有潜在的毒性和致癌作用。寻找天然、高效、低毒的抗氧化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草药堪当重任,只是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中草药保健食品开发及国际市场开拓也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10月9日在江苏无锡奠基的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即定位于根据国际保健食品市场需求,依据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念及丰富中草药使用经验,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植物研究。2013年10月份在中国大陆上市的纽崔莱银杏苁蓉片,就是安利全球研发团队从中医药理论出发,以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所开发的一款改善记忆的产品。该产品2011年已在美国上市,此后陆续在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上市,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